选择TOOM舆情

网络舆情应对 - 网络舆情传播七大效应以及舆情事件中自媒体营销号的引导与应对

作者:未知 时间:2018-07-12 23:13:50

网络舆情数据存在着海量、多维度等特点,舆情数据的深度价值挖掘一直是这一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实用化,为我们借助于人工智能实现网络舆情分析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路径。为此,一些研究者也做出有益的探索,如使用小波分析分解舆论发展过程,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建模预测舆论走向;使用神经网络仿真模拟舆论发展过程;使用灰度预测和模式识别预测舆论走势等。

网络舆情传播七大效应

  • 一、首因效应(网络舆情传播)
  • 首因效应即“先入为主”,在人们认识某一现象时,通常“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判断存在影响,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第一次听到的。
  • 例如,在2016年8月的“连云港反核”事件中,中核集团的微信号推送文章称“核电站废料处理中心或落户连云港”,事件迅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酵扩散,多种有关核项目的谣言出现,导致大批市民聚集集会,向市政府抗议。10天后,连云港政府才出面辟谣,造成网民的负面情绪累积,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初始印象往往深刻持久,对后续认知与评价产生重要影响,连云港政府正是对首因效应的把握不力,才导致了处置中的被动局面。
  • Tips:注重首次发声,奠定舆论处置基础;善用第一印象,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 二、从众效应
  • 从众效应源于从众心理,是一种人们害怕被孤立,向群体中的大多数靠拢的现象。这种效应的发起者常营造出“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氛围。
  • 一些网络事件如贾敬龙被执行死刑风波中表现明显。在部分律师等信息“把关人”的影响下,人们陷入“刀下留人”的集体呼吁中,很多人感受到了号召而跳上了“同一艘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射钉枪杀人的犯罪事实乃至现行法律规定。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效应的本质是“群体绑架”,试想如果周围90%的人都将白色指认为黑色,我们也难免考虑自身的认知是否有偏差。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 Tips:善用信息把关人传递事实,拆解非理性群体的信任基础。
  • 三、逆反效应
  • 逆反效应又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一种心理逆反现象。在舆论引导中,如果沟通中一方过分强调自己意见,或者以强硬方式要求或禁止另一方行为,会刺激对方产生不适、反感的情绪,并通过对抗行为表达。
  • 如在一些“删帖”、“禁言”等强硬处置措施中,逆反效应明显。你删除网民一篇网帖,他会注册多个账号进行连发;你禁言某人一段时间,其后他会变本加厉的回击。在舆情处置中,一旦涉事机关不能转换思维,未能站在平等的角度与公众构建有效的交流机制,或者过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就可能激发网民产生逆反心理,令这种效应成为阻碍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难点。
  • Tips:日中则昃,管控需有度;水满则溢,收放需有方。
  • 四、阴谋论效应(网络舆情传播)
  • 阴谋论效应是指公众有时会陷入一种认知怪圈,认为某一个强大的团体或组织通过秘密计划和有意的隐蔽行动,对现实事件进行控制的心理倾向。阴谋论效应下的信息往往缺乏证据,其荒谬的逻辑是很多谣传的基础。
  • 舆情事件中,由于政府部门在实情和舆情处置中有流程的要求,一些信息不能通报或不能迅速通报,在这种“信息真空期”下,多种类型、立场各异的信息易在舆论场中流传,一些“阴谋论”也借机泛滥并成为很多谣言的“温床”。在2016年的江苏兴化交警张际勇死亡事件中,起初大家对其溺亡自杀的结论并不认同,“@遇害民警张际勇妻子”的多篇微博更是表示对丈夫死亡细节的疑惑,这样的背景下“谋杀说”、“同事报复说”等多种阴谋论调流传,案件细节衍生出了多个版本。直至后来警方不断披露案情,并公布尸检结果等证据,才使各种阴谋论调降温。
  • Tips:用证据回击阴谋,用事实证伪假设。
  • 五、关联效应
  • 关联效应是指舆论对多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的事件进行组合,使事件效果产生叠加,在传播中形成共振的效应。
  • 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同类案件关联类比,引发舆论争议。以涉仿真枪案件、冤假错案为代表,舆论习惯将不同时期多个案件翻炒、对比,质疑案件量刑标准或国家赔偿标准等。第二,相似案件情绪叠加,提高案件敏感度。如广西律师吴良述“撕裤门”事件,促进律师维权案件短时间内井喷;再如“奇葩证明”频现,舆论不断挖掘背后成因。第三,极端个案推动相似话题井喷。例如,2016年8月,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因电信诈骗离世,媒体接连报道类似电信诈骗或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舆论追问相关部门的治理和监管问题,掀起全社会讨论和反思。
  • Tips:“一案一释法”,区分个案特殊性;“类案常汇总”,消除法律薄弱区。
  • 六、搭便车效应
  • 搭便车效应即某一重大舆情聚集了大量公众注意力,为借机寻求自身问题的解决,与此地域相关的、以往不被关注的隐性问题集中爆发在公众视野中(定义援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相关论述)。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舆情事件中,舆论焦点发生变化,出现了明显的舆情转移。搭车的事件大多是虽然沉寂但却一直未被打捞的“潜舆情”,包括民生问题、烂尾事件、贪腐举报、重大公共政策议题等。
  • 搭便车效应多发生于重大突发舆情,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会扩大至地域、现象等宏观范围,一些此前不被关注的话题可能因此而成为焦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为这类现象的典型描述。在2015年发生的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中,案件真相未明时,舆论焦点出现分化,先是该县副县长看望涉事民警,被爆料年龄、学历造假以及妻子“吃空饷”等问题,后又有举报该县检察院某官员超标用车、假车牌等行为。据统计,事件处置过程中先后出现十余起针对当地政府、公安、人社、教育、纪检等多个部门的举报,让庆安县沦为舆情灾区。
  • Tips:重大舆情需要注重处置细节、提高媒介素养、加大引导外延,以免“摁下葫芦起了瓢”,衍生“舆情连续剧”。
  • 七、站队效应(网络舆情传播)
  • 站队效应是指网民在舆情事件中根据冲突双方身份、地位、道德等因素选择立场之后,不问事实经过、不看法律规定,盲目表示支持或批判。
  • 例如,“富人和穷人冲突了肯定是富人的错,城管和小贩冲突了肯定是城管的错,警察和百姓冲突了肯定是警察的错”,这是一个两年前流行的段子,准确描述了舆论非理性站队中“看谁弱势就支持谁”的价值判断。随着网络舆论生态走向理性和法治,显性的非理性站队现象有所减少,但隐性的非理性站队仍然存在,值得高度警惕。例如,部分群体如律师、警察等热衷于以“弱势群体”自居,这其实就是想要利用舆论非理性站队思维博得同情和支持,走入了“靠弱势博同情”的误区,大大消解了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舆情事件中自媒体营销号的引导与应对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许可、运行、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并将各类网络自媒体纳入管理范畴。

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传播,舆情事件

人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贾伟民对此作了解读:

  • Q1:如何定义网络舆情事件中的自媒体营销号?
  • A:自媒体营销,是自媒体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这一互联网发展阶段的产物。自媒体营销号即是个人或组织进行自媒体营销活动的主要平台。结合自媒体发展现状,本文主要讨论微博营销号和微信营销号,将讨论范围限定在那些专门从事跟踪社会热点,推出热点话题或利用热点话题进行炒作活动的职业自媒体营销号上。
  • Q2:自媒体营销号如何参与网络舆情事件?
  • A:自媒体营销号参与网络舆情事件,从参与形式上主要有组织发起热点话题、在已有网络舆情事件中借势炒作两种。组织发起一个热点话题通常需要专门的组织策划,需要调动一定舆论资源,这也让发起行为有了更多隐蔽性。部分自媒体营销号深谙传播规律,在它们借助具体事件发起的热点舆情后,外界刚开始并不容易感受到热点舆情背后的议程设置因素。相比之下,自媒体营销号利用已有热点事件进行炒作,受热点事件先天因素制约较大,可辨识度较高。
  • Q3:自媒体营销号的参与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A:最直接的影响是推高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舆情事件汇聚各方观点,在妥善引导下有可能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善治。必要的关注度是达成这一结果的前提。但关注度的升高并不必然带来正向的社会治理反馈。舆情事件发酵的过程,特别是议程走向显得至关重要。自媒体营销号热衷于在有一定冲突性的舆情事件中,有选择地突出和放大部分事实,将具体个案导向城乡差距、阶层固化、官民冲突、道德沦丧等体制机制和社会风气议题,利用网络围观形成的海量注意力资源达到谋利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自媒体营销号经常扮演着“带偏”舆情焦点的角色,不利于舆情参与各方良性互动。
  • Q4:作为舆情应对一方,如何判断自媒体营销号的痕迹,如何处置自媒体营销号的炒作?
  • A:辨识是否有自媒体营销号参与舆情传播,主要有两个参照。其一,个别账号推出带有较强情绪倾向的“爆款”文章,传播量短期内快速升高。出于吸引注意力的天然需要,自媒体营销号参与炒作通常有核心传播节点,较少出现多账号分散传播的情况。其二,舆论焦点发生偏移,且主要指向社会矛盾。需要指出的是,出现传播节点和焦点偏移,并不是判断自媒体营销号的全部标准。还需要更多地结合具体的舆情发生情境。

面对自媒体营销号的炒作,主动引导和政策阻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一旦判断自媒体营销号介入,如自媒体营销号的炒作尚在初期,舆情焦点尚未明显偏移,舆情当事方应在较短时间内辟谣,指出相关文章在事实和逻辑上的偏差,防范舆情态势恶化;如营销炒作已经产生一定影响,舆情焦点发生偏移,舆情当事方除针对性回应外,还需视情披露事件进展的关键信息,用新的关注点吸引公众注意力,扭转舆论被动;如因反应迟缓或舆情应对误判,导致营销炒作形成重大负面效应,舆情当事方在公开回应披露事实外,也可考虑法律维权等手段,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版权声明: TOOM舆情监测软件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全网信息监控到危机事件应对和品牌宣传推广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拥有多个服务器机房中心和专业的舆情分析师团队。 本文由【TOOM】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toom.cn/news/2074.html ,部分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文章

  • 1 今日舆情事件:外贸企业开年纷纷“扩招”涌...

    网络舆情数据存在着海量、多维度等特点,舆情数据的深度价值挖掘一直是这一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实用化,为我们借助于人工智能实现网络舆情分析

    2018-07-12 23:17:23

  • 2 热点舆情事件:湘江大道二期、响田大桥匝道...

    网络舆情数据存在着海量、多维度等特点,舆情数据的深度价值挖掘一直是这一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实用化,为我们借助于人工智能实现网络舆情分析

    2018-07-12 23:17:23

  • 3 今日舆情事件:全国首批!山西4地上榜!

    网络舆情数据存在着海量、多维度等特点,舆情数据的深度价值挖掘一直是这一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实用化,为我们借助于人工智能实现网络舆情分析

    2018-07-12 23:17:23

  • 4 今日舆情事件:四川的文旅局长卷起来了 网...

    网络舆情数据存在着海量、多维度等特点,舆情数据的深度价值挖掘一直是这一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实用化,为我们借助于人工智能实现网络舆情分析

    2018-07-12 23:17:23

  • 5 舆情事件分析:头油头庠,竟然要去医院检查

    网络舆情数据存在着海量、多维度等特点,舆情数据的深度价值挖掘一直是这一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实用化,为我们借助于人工智能实现网络舆情分析

    2018-07-12 23:17:23